教學疑問小突破
葉家模
近幾年的高考政治試題中,經濟常識頻頻出現計算類的選擇題,如2007年高考試題全國文綜Ⅰ中的24題,北京文綜卷中的29題;2008年高考試題全國文綜卷Ⅰ中的25題,天津卷中的26題,海南卷的2題,北京卷的33題;09年全國Ⅰ的24、25題,全國Ⅱ24的題,,北京卷的·30題,上海卷的·9題,寧夏卷的12題,安徽卷的3題;2010年全國1的24題,全國卷Ⅱ的24題,安徽卷的3題,湖南,陝西卷的12題等等。根據學生反映的情況來看,這種題的難度較大,錯誤率較高。而與計算題相關的考點知識不是集中在某一課,而是分散在經濟常識上下冊。如商品價值量和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在第一課,經濟效益在第三課,國民收入和社會總產值在第五課第一節,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集中在第五課第二節,股票價格、銀行利潤和利息在第六課,外匯和匯率在第八課。
經濟學中的計算題是數學知識與經濟學知識的綜合,考查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以及計算能力。要做好這類題首先要掌握好課本的相關基礎知識,達到能夠熟練應用的目的;第二、要求學生具備高考的四種能力;第三、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計算能力和方法。
例如:(2010年湖南,陝西卷的12題)按照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議,成員國90℅的貿易商品實行零關稅。如果以前一件10人民幣元的M商品出口到某東盟成員国N 國的關稅爲5℅,本外幣间的匯率爲1:8。2010年該商品實行零關稅,中國生產M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提高25℅,其他條件不變,則一件M商品在實行零關稅之前和之後出口到N過的價格用N國貨幣單位表示分別爲
A. 80, 84 B. 84, 80 C. 84, 64 D. 84, 100
解析:計算分兩步完成:(1)實行零關稅前,“本外幣間的匯率爲l:8”,價值10人民幣元的M商品就需要80個單位N國貨幣;又因爲“關稅爲5%”,因此,出口到N國的價格用N國貨幣單位表示爲:80(1+5%)=84。(2)實施零關稅後,“中國生產M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提高25%”,社會勞動生產率和單位商品的價值量成反比,因此,原來價值10元(人民幣)商品的新價值爲:10/1+25%=8元;另外,“本外幣間的匯率爲l:8”,因此,出口到N國的價格用N國貨幣單位表示爲:64。正確答案:C
因此,教師必須對這類計算題加以歸納總結,幫助同學們掌握經濟學各類計算題的解題方法,使做這類題目真正成爲拿手好戲,從而更好地應對高考經濟學計算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