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下 求 索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的磨課綜述
五年級數學組 李曉華
五年級組的體驗課《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終於落下了帷幕,作爲一個承擔上課的老師,感觸頗多:三次試講,多次研課,累並收穫着;痛並快樂着。
雖然最終這堂課以平實收場,離大家腦海中那個曾經勾畫過的理想課堂很遠,但整個磨課過程還是讓我難忘的,它的誕生也正是經歷了一個由浮華到本真的過程;經歷了一個“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到“山還是山,水還是水”的過程,至今,磨課過程的一波三折,都還清晰地留在腦海裏。
序幕: 尋找支撐
磨課的過程,對我來說,應從暑假說起,爲了給體驗課堂尋找理論支撐,假期我閱讀了一些教育專著:盧梭的《愛彌兒》、劉鐵芳的《生命化教育》、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看了教育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詩社》,讀這些書,看這些電影,除去自己對文字、電影藝術的喜歡外,我還想讓自己從內心的感動開始去真正接受越來越真實呈現的“人文教育”。
在看完這些書與電影后,我給“體驗課堂”賦予了這樣的理論意義:關注生命、彰顯個性、全面提升。
之後,我將“體驗課堂”的實踐層面定位在加強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老師做適時的引領,將孩子的思維引向深層。並將黃愛華老師的課《求平均數》中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視爲未來自己“體驗課堂”追求的合作學習模式。
在有了理論與實踐的思考後,開學不久,我開始了“自主、互助”學習小組的建設,我將每一個學習內容分爲四塊,由四人共同討論完成所有學習任務,每一個同學承擔一個學習任務的彙報,在訓練幾次後,我能明顯地體會到這樣學習小組的好處:一些參與性不強的孩子不得不參與,一些能力較強的孩子會因爲正組合作的成功,耐心地輔導學困生,甚至讓他們寫發言稿,看到這些,我很欣慰……
初探:授之以魚,還是授之以漁?
接到上課任務後,我首先把課的主題定位在“授之以漁”上,這樣設計了教學:將轉化、轉化的意義、轉化的方法、猜想、驗證、總結這樣一些詞語很直白地呈現在課堂上;給課堂很大的自主空間,整堂課有兩次大型的自主、合作學習活動,均用“自主、互助”小組學習模式開始活動。
但這樣的設計在試講後,我遭受了爲師以來最沉重的打擊,孩子們很難進入課堂,課堂氣氛沉悶,堂課目標完成得很艱難。課後,組上老師們很真誠地幫我分析了造成這樣局面的原因:
萬玲:“這堂課孩子的自主空間大太,目標不明確”。
曹福林:“數學思想方法應該隱藏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必要以明白地提出來,顯得很堆砌”。
吳永平:“課的條理不是很清晰,孩子們不知道怎樣參與”。
薛和全:“可以用書上的設計……”。
此後,吳永平老師爲我重新梳理了課的結構。
痛定思痛,我仔細思考了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 “授之以漁”應該建立在孩子能輕鬆地獲取“魚”的基礎上,而不應該爲“漁”而“漁”,這是第一次試講給我的自省。
再探:本真與浮華
緊接着,我全部推翻前面的設計,進行了重新構思。這一次,我按照常規教學要求,將重點定在對轉化過程的探索和對轉化後的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關係的尋找上。這一改變,讓課堂回到了“山還是山”的境地,孩子們基本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第二次試講還算順利,但是同組的老師們還是給我指出了這堂課應該改進的地方:
萬玲:“這節課的條理清楚一些了,課的開始部分讓孩子感知轉化與數格子計算面積,感覺不錯,但是,課的主題部分依然需要改進,語言還應該精煉一些”。
吳永平:“新課前回憶所學圖形的同時,複習長方形的面積和平行四邊形的有關知識;鞏固練習時,做到循序漸進,注意對對應一詞的引導”。
曹福林:“注意環節間的連接和表格的使用”。
薛和全:“主題部分還應改進,以探究的方式,而不是以填表格的方式”。
這一次試講,我完全放棄了先前“漁”的左右,自覺地由浮華轉身到本真,我深深地感覺到:教育也好、教學也好,那一份淡定、平和的心態對課堂處理所起的決定性作用。
三探:理想與現實
第二次試講後,我將課堂內容加入了一些數學文化的元素,又適當調整了自主學習的內容,最終將課呈現了出來。課依然不完美,主要的問題還是因爲自己對理想課堂的追求,想突現太多的主題,而最終讓真正的主題從課堂中滑落,甚至忘掉了一個重要環節:在探討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關係時忘記了追問爲什麼,這讓整個課堂顯得頭重腳輕,任務落實不夠,課堂的容量過大,因爲要忙於展示課的內容,節奏很快,給孩子們自主思考的時間少了,也少掉了孩子的一些精彩,那個“理想主義者”還是附着我。
到這裏,本堂課的磨課基本結束,在經歷了這次活動後,我爲自己定下這樣的目標:以淡定、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每一個教育事件;以深鑽教材、把握教材、銜接教材的姿態去面對今後的教學;以爲好學生提升思維層次、爲學困生過好基礎關的目標教學。
不是尾聲
本次磨課,磨去了我身上一些的理想主義色彩,而多了幾分現實,吳永平老師在總結時說過的一句話對俄感觸很深:“素面朝天”。是的,平平淡淡纔是真,這次磨課對我是一次思想的洗禮,而這樣的洗禮,是不該因活動的結束而結束的。
於是,還是用那句百讀不厭的古訓來做此文的結束語:“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